对于非外伤性骨坏死,由于缺乏与人类发病情况完全相近的动物模型,对该病仍缺乏认识,发病机理不清楚,但和局部的血运状态仍密切相关。因引起骨坏死的原因很多,但骨坏死总是好发于一定的解剖部位,和儿童骨骺坏死症的发病部位雷同,如股骨头、腕舟骨、跗舟骨、月骨、距骨等,局部血运都很差,故局部的血运条件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非创伤性骨坏死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
1.脂肪栓塞学说
认为骨坏死最初的原因是由于脂肪栓子梗死于骨内血管,脂肪栓子经脂酶作用分解出游离脂肪酸,其中的油酸引起骨髓的毒性反应,毛细血管内膜明显剥离,产生淤血、水肿,从而在脂肪栓脂蛋白失稳。骨髓和脂肪库的崩解。
2.骨内压力增高学说
认为骨坏死类似一种筋膜间隔综合征,主要由骨内血管外的压力增高所致。如骨外动脉压不变,而骨内血管外压力增高,则可导致血流量减少,导致缺血,缺血可引起骨髓水肿,再引起髓内压增高,反过来又引起更严重的缺血,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加重。正像筋膜间隔综合征早期筋膜切开可以避免软组织坏死,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早期髓芯减压,降低髓内压,打破缺血的恶性循环,对广泛性的骨坏死,可以减轻疼痛,使骨改变停止。骨内压的增高主要是由于引起骨坏死的各种病因,通过骨外的动脉因素、静脉因素,骨内的动脉因素、静脉因素,血管外因素和细胞毒因素引起。
3.累积性细胞损害学说
认为骨坏死是由于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各种致病因素通过多个环节使骨组织细胞处于一种进行性的疾病状态,而皮质激素的使用,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骨内脂肪贮存、骨内压力增高以及脂肪栓塞等途径,对骨组织细胞起到最后的致死性损害。而骨坏死总是发生在如股骨头、肱骨头,距骨等局部血供较差的部位,其局部的解剖学特点也是其发病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