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股骨头坏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对股骨头坏死的病理改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相对于坏死、修复、骨关节炎而言,塌陷是最关键的病理改变。塌陷使关节的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塌陷与临床症状有关;预防、纠正塌陷以及防止再塌陷能否成功?是直接关系保髋治疗近期和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的最佳时机?
疼痛-不塌(稳定)不痛,一塌(不稳)必痛:大量临床现象表明,股骨头坏死在塌陷前绝大多数不发生疼痛,一旦发生疼痛,往往提示股骨头内已经出现了断裂(不稳定),甚至塌陷。对于塌陷后的疼痛原因如同股骨头内发生错位骨折似乎容易理解,而塌陷前发生疼痛的原因往往被认为是由于骨内高压所致。但骨内高压不是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原因,而是股骨头坏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疼痛往往是塌陷将要发生的信号,其原因是随着机体对坏死骨的修复,在死骨与活骨之间或死骨之间出现骨小梁断裂,进而在应力作用下波及软骨下骨板断裂。
此时MRI表现为坏死骨远端片状骨髓水肿,CT表现为股骨头内骨折,与塌陷后疼痛原理是一样的。确立这样认识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即对于有可能进一步塌陷的股骨头坏死,单纯钻孔减压不能改变病理进程,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甚至可能加快塌陷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推测不稳定或塌陷发生的时间。因为疼痛往往是患者就诊的最初症状,但却不是疾病的早期,疼痛发生的原理类似关节内发生的错位骨折,最初的疼痛往往提示股骨头头内已发生不稳定(II期)或塌陷(III期),若头内严重不稳定,可出现静息痛,头内稳定性改善,疼痛则缓解。
所以,疼痛的缓解不一定是病情好转的迹象,只是反映稳定性改善,对这一点,往往给患者造成错觉,误认为病情好转,导致失去“保髋”治疗的最佳时机。